科技养殖提升奶牛健康与产能

智慧牧场,以大数据、物联网和 AI 智能系统为载体,解决农业养牛行业的供应生产环 节“可视化标准化共享化”的问题为初衷,全民养牛牧场已使用全自动机器人饲喂奶牛,记 录奶牛饮食数据,同时给每一头牛戴上智能项圈,对牛只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数据实时监控, 利用智能算法监控牛群的日常,显示它们是否健康、快乐、肥胖,甚至饲料菜单是否合适。 物联网传感器、智能项圈和直通秤将以集成方式使用,以监控牛群生产力、环境和动物福利指标,牧场采用奶厅智能检测系统,自动识别奶牛 身份,自动上传班次挤奶情况,同时可以根据温度自动控制风机、喷淋设备,保证每一头牛 在极度舒适的情绪下产奶。

在科技上的大力投入不仅提高了奶牛单产的产量、中小养殖户奶牛每头奶牛的单产在 7 吨 左右,全民养牛牧场目前以达到 10 吨,高于中小养殖户 40%的产量,世界奶牛养殖最高单 产是以色列的 16 吨,在疫病控制上,国家有强制要求,国内牧场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,疫苗什么时候打、效果怎 么样都有防疫监督部门检测。在规模化牧场,免疫必须实行程序化,规模越大,出了问题损 失越大,这些企业是最清楚的。抛开为“低温奶大战”储备奶源,全国范围内近两年对新建牧场项目态度积极的省份,还有 宁夏和黑龙江。新一代“万头牧场”的养殖模式正在国内普及,放在十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。 另一件事也是之前无法想象的——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14 年至 2020 年,中国奶牛的 存栏量从 840 万头下降至 615 万头,但产奶量并没有下滑,原因是奶牛的平均单产能力从 每年 3.76 吨上涨至 5.59 吨。

奶牛单产能力的提升,正是得益于标准化集约养殖模式。“三聚氰胺”事件爆发后,牧场经 历了从散养户到养殖小区式的初步集约养殖,再到规模化养殖场和大型及特大型牧场的演 变。

“三聚氰胺之前百分之七八十的牧场都不符合环保条件,因为它们没有足够资金做改造。” 杨永辉在牧场这一行做了快 20 年,他亲历了国内奶牛饲养方式的不断演进——最早,村子 里一户人家养几头牛,后来,村里要求养殖户把牛拉到共同区域统一管理。再往后,就出现 了某一个有钱的老板会将附近几个不同的小片区都收购下来实现“统一饲养、统一采购、统 一销售”,当初的家庭作坊,就变成了一个牧场。

目前,全国奶牛散养的占比已经降到个位数,但中小规模牧场的占比仍占据原奶供应的 60%,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,实际操作却非常难,淘汰了很大一批家庭式作坊,而规模化 的需求,本质上还是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——从小牧场每次只能征收到三五吨原奶,质量不 稳定,单次运输的成本也高。拉一趟原奶的量至少要 30 吨,从成本上才是比较合理的,但 是只有大牧场能够一次性提供这么大量的原奶。

现代牧场技术化与集约化的管理,会对一头牛从出生就开始录入各项谱系数据,清楚知道它 的特质,甚至能直接预测它未来的产奶量。喂养环节的机械化程度相比从前也有极大提高, 信息化系统可以按照营养师设定的配比,按时、按量将饲料投喂给奶牛,确保实现稳定的采食量, 这些标准化操作都在为牛的稳定产奶量和原奶质量提供保证。所以,养牛的技术壁垒 已经越来越高。

但巨大的奶牛存栏数量,在客观上会对牧场的管理、特别是环保问题提出很多难题。奶牛养 殖属于高排污产业,平均一头奶牛一天排粪尿 50 至 60 公斤左右,一个万头牧场一天的粪 污排放量能达到 600 吨左右,一年排泄物就有 20 多万吨。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,做好降解, 粪水渗透进入地下水层,就会直接影响牧场周边很大范围内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 大牧场通常会与政府共建污水处理系统,良性循环的状态下,沼渣和沼液会供当地的种植地 使用,牛粪晾干后也会继续回到牛的卧床上循环利用。现在一个万头牧场的环保设备,大约 需要投入 2000 万至 3000 万元,否则达不到真正的环保效果。

牧场运营的最后一环——冷链物流,也发生了诸多改进。中国牧场在北方地区的比重高达 80%以上,这决定了“北奶南运”趋势将长期存在。原奶从牧场到消费者端的运输分为“前冷链” 与“后冷链”两个环节,分别针对从牧场到加工厂和从加工厂到消费者端,“前冷链” 通常由第三方冷链配送完成。正是这些“前冷链”帮助蒙牛和伊利在近两年快速进入低温奶 市场。

10 年前的奶车是一个平板车加个储奶罐,现在的运输设备则做了智能化和全可视化的改造, 能实时检测驾驶员和车辆的行进状态,对牛奶在途时间做到更精准的控制。“后冷链”环节 的实施难度更大,从工厂到消费者是诸多分散的环节,这几年主要是以生鲜电商为主的零售 渠道在主动提升对冷链配送的支持能力。